当前位置:河水流年>都市言情>长安好> 393 大盛这是要亡了吗?(月底求月票)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393 大盛这是要亡了吗?(月底求月票)(2 / 3)

罢了,并没办法去当外甥的家,做外甥的主。

关于外甥的想法,郑潮也不多做透露,当然,他也无从透露——大外甥怎么想的,他了解的还真不算多。

长孙寂留郑潮住了几日,这几日相处下来,郑潮对这个长孙家的少年家主印象颇佳。

郑潮离开前,与长孙寂约定,条件允许的情况下,要保持书信往来。

事实上,郑潮这一路,同不少谈得来的人,都做下了如此约定。

长孙寂欲赠盘缠,被郑潮拒绝了——没法子,大外甥给得太多,让他足够维持衣食无忧的生活,及视钱财为粪土的清高形象。

说来……明日好似就是中秋了?

于是郑潮决定给大外甥写一封家书,信上说了近来见闻,有山水风光,也有战事疾苦。末了,又提到在峡州时被人拿菜刀威胁之事,并归结为【幸而得吾机智化解】

郑潮刚将这封家书送出去,欲乘船渡涪陵江时,忽听渡口人声躁动,原是有人带回了东面的战报——

「……韩国公李献败了!今已被卞春梁大军,逼退至荆州!」

「洞庭已落入卞春梁之手,并占下岳州,大行烧杀劫掠之举!」

「卞春梁大军如此凶狠勇猛,这可怎么办才好……」

「我这里有一道檄文……正是出自卞春梁麾下军师之手,他们还扬言要‘直捣黄龙,攻入京畿上都,为昔日道州枉死的百姓讨回公道!」

郑潮忙上前去,同那名着文衫的年轻人借檄文一观。

去岁初,道州大旱,因赈灾不及时,致使无数灾民饿死,近年大盛多灾,起初朝廷并不曾如何在意这一场旱灾下的人祸。

至去年秋日,开始有道州灾民涌入京师,求天子怜悯主持公道,那时徐正业之乱已现,京师戒严并排查徐贼同党女干细,很多灾民被错杀,或被暴力驱逐。

他们的声音不被倾听,生死亦不被在意。

这份民怨,借着徐正业起事之风,在盐贩卞春梁的带领之下,很快聚集成了一支乱军。

到底是民间势力,乱起之初,朝廷仍未十分放在心上,直到几扑不灭,愈发势大,眼看着卞春梁自道州起,先后攻占了衡州,邵州,今年春日又占下潭州,举兵攻往洞庭——

徐正业之势已被扑灭,反而起初不被重视的卞春梁之势愈发壮大。

卞春梁的野心是写在明面上的,高举报复之旗,誓要攻入京师,推翻当下朝政。

他扬言为民请命,

要为道州枉死的百姓讨回公道,血债血偿,因此所到之处,凡官员权贵豪强,皆被他劫杀一空。许多当地士族,家中无论老幼也皆遭屠戮,之后再连同屋宅被一把大火烧成灰烬。

若说当初徐正业尚以匡扶李氏江山之名拉拢官员贵族,卞春梁便是公然站在了官权士族的对立面,他于檄文中言【刀下杀尽贪官污吏,足下踏碎公卿傲骨,不破京畿取回公道必不折返】——

郑潮看得愁眉紧锁。

满纸血性与报复之言,决心推翻压迫之政……此檄文拿来煽动乱世平民,无疑是极有力的。

再加上李献此番大败,卞春梁大军士气再涨,必将又引来无数人跟从效仿。

郑潮的视线越过渡口处惶惶的人群,看向东面洞庭湖方向,心下忧虑至极。

李献此一败,可谓出乎了许多人的预料。

两月前,李献将卞春梁大军逼出洞庭一带,传捷报入京,被视作扭转局面之战。

之后,李献乘胜追击,欲取回潭州,然鏖战月余,仍久攻不下。

久攻不下,兵之大忌。士气衰馁,便必有一败。

八月初一当日,卞春梁大军忽然出城迎战,破开李献大军防御,一连不过十余日,便一鼓作气攻下洞庭,并占岳州。

李献大军死伤数万,节节退败之下,勉强在荆州凭借易守难攻之优势,才得以稳住阵型。

荆州历来难攻,卞春梁大军也已疲惫,此刻扎营岳州休养蓄力,而岳州城中,因卞军的屠戮,已形同炼狱。

失了洞庭与岳州的李献,在荆州安置下来的第一件事,便是重责军中部将。

他认为自己分明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,只因麾下将士无能,履行不力,轻易退却,扰乱军心,方致使大败局面的发生。

这些士兵皆如一盘散沙,若不重责,何谈军规与军威?

败仗之下,士气衰微,李献试图以此将军心拔起。

在如此严惩之下,刚吃了一场败仗的军中愈发人心惶惶,如一张紧绷的弓,强行支了起来。

同样负伤在身的李献,此刻面色沉寒,正于营中执笔书写请罪战报。

荆州至关重要,他在请罪书上再三保证,会以己命死守荆州,并定会取回在他手上丢失的岳州。

收笔之际,李献手中猛地用力,笔杆在他手中被折断。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