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河水流年>都市言情>长安好> 512 常节使又要赚钱了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512 常节使又要赚钱了(2 / 3)

br>因此类种种原因使然,小麦在江都一带的种植推进也并不顺利。
此番常岁宁得以拿出江都三中之一的农田来种植小麦,在某种意义上来说,是因占了时局之“便利”——
徐正业之乱后,江都过半农田无人问津,去年秋收之后,江都收留的大量流民已安置妥当,每户都分到了田地的使用权。这些流民初来乍到,相对原本的江都百姓,对田地的掌握归属感尚没有那么强烈,又因尚未被真正允许落户,对江都的政令便多是无条件服从。
听闻要种植宿麦,他们也曾想过颗粒无收的可能,但江都府衙事先给了他们一记定心丸——他们入江都后,最先面临的便是温饱问题,因彼时正逢江都重建,他们大多数人得到了做工的机会,但起初依旧很难维持一家上下的口粮用度。那时,江都施行了一条政令,允许他们从江都官仓中按家中人头来赊借粮食,只需来年收成时按量返还,不增收任何利息。
这从根源上解决了他们最在意的饱腹问题。
去年种植宿麦之前,江都府衙也向他们保证,若来年收成不佳,不会催他们还粮,也必会保障他们最基本的用粮。
如此之下,众人才得以安心。
种植宿麦,是常岁宁和江都官员,以及一众农学者们反复商榷后的决定,江都司田处为此更是筹备良多,而非盲目施行。
那些流民,有很多是从更南边逃难而来,基本没有种植宿麦的经验。但有一点好,他们愿意听从安排,并勤勤恳恳地对待自己分到的每一寸田地。
去岁年终时,江都接连下了几场雪,眼见大雪覆盖了麦苗,有不少农者扑到田间痛哭,认为麦苗必将就此冻死田中。
得了官府再三解释劝慰,他们只勉强信服。一直等到积雪消融,眼见麦苗趁着春日东风茁壮生长,农者们才真正心安。
天公作美,这是个风调雨顺的丰年。
夏日至,麦穗渐黄,农者们小心翼翼地摘下一头穗子,用粗糙的掌心搓了搓,再揉一揉,而后用力一吹,见得掌心中饱满的麦粒,不禁喜红了眼眶。
收成之后,他们还清了去年赊借的粮,交了税,家家户户依旧余粮颇丰,足以支撑家中大半年的吃用。
这场夏收,解决了许多百姓的燃眉之急,也让江都的粮仓充实许多,司仓处的官员无不狠松了一口气,只觉终于熬出头了。
别看他们出借百姓粮食时显得很阔绰,实则他们比谁都虚。
当初江都粮仓被徐正业挥霍了大半,加上一场洪涝,常岁宁接手时,存粮已所剩无几。出借给百姓的粮食,大多是东拼西凑而来,或是以蒋海为首的富商们捐献,或是常岁宁令人以市价购入,回首看,真是一路咬牙硬撑过来的。
如今,这一众官员们,再回想起去年刺史大人的诸多决策,只觉其中有莫大魄力。
现下各处只见江都繁茂,人才济济,上下一心,但又有几人知晓,江都当初为了支撑这些决策,究竟下了多大决心,走了多少曲折艰难的路。安置这些流民,不过只是其中一角而已。
好在最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,这场夏收后,紧接着便是秋收……如今他们且要选址扩建粮仓,忙着呢。
但这种忙碌,无疑是使人振奋的。
这场大范围的夏收无疑十分喜人,眼见种麦得利,数倍于稻,无数江都农户便生出了种植宿麦的想法。他们开始纷纷询问小麦种植之法,打听购买麦种的渠道,准备在秋收之后便着手耕地种麦——从前他们只知夏种旋麦而秋收,如今这宿麦既也种得了,不与他们原有的作物争时争地,或可保一年两收!
但并非任何环境都适合种麦,这些时日,元灏等人便忙着教授江都农户宿麦种植之法,以及帮他们查看田地是否具备、或是否有办法加以调整水利土壤环境而令其具备种麦的条件。
元灏与郑潮说罢自己近日所得之后,又提到了几处关于水利灌溉的问题。
水利之事,乃郑潮所擅,二人长谈许久,直到天色将暮,有书童送来了两碗汤饼,所谓汤饼,便是汤面。
新麦收成后,有些南方百姓尚不知如何烹食,但他们很快知晓,麦子不单可作麦饭,更可磨成面粉,制成各类面食。
而江都早在数月前,便建下了三座水磨坊,可日碾面粉四百斛。
郑潮听到这个数目时,脑子里最先冒出的念头是——常节使又要赚钱了。
但他也知,常节使对江都的付出远甚于此,这些钱,便该由人家来赚。
一时间,因新麦的收成,倒是在江都城中掀起了一阵未曾有过的面食热潮,许多五花八门的面食,头一回以如此喧闹的姿态,挤入了这文化江南之地。
而美食的兴起,也是一种文化融合与繁盛的体现。
近日,王岳每日上值前,总要在街头买上两只馅饼。下值后,则务必钻入巷中,呼啦啦地吃上一碗撒了葱花的汤饼。
每每吃的畅快淋漓间,苦老母亲厨艺久矣的望山先生都不禁感慨一声:【这才叫吃食啊。】
近来同样迷恋上了市井间各色面食的,还有孙大夫。
孙大夫不喜言辞,但喜吃。
孙大夫如今吃住都在无二院中,常岁宁让郑潮为其单独辟出了一处小院。
孙大夫虽是以医学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